<<股票大師的投資之道>>人物經典
實踐重于理論
彼得·林奇于1944年1月19日出生于波士頓。父親曾是波士頓學院的一個數(shù)學教授,后來成為約翰·漢考克公司的高級審計師。但不幸的是,在彼得·林奇10歲那年,父親因病去逝,全家生活從此陷入困境。彼得·林奇不但從私立學校轉到了公立學校,而且不得不找個半天的工作,以補貼家用。
1955年,彼得·林奇在高爾夫球場找了份球童的工作。這份工作對于彼得·林奇來說太理想了,球童工作一個下午比報童工作一周掙得還多;在球場,彼得·林奇還能從高爾夫俱樂部的成員口中接受股票市場的早期教育。布雷·伯雷高爾夫球俱樂部的成員都是大公司的董事長和股東,他們除了打高爾夫球外還交流投資觀點,林奇跟隨球手打完一輪球,就相當于上一堂有關股票問題的免費教育課。在五六十年代,人們對股票業(yè)并不很信任。雖然股市上漲了3倍,但人們仍然視股票市場如賭場,但當球童的經歷使林奇逐漸改變了看法,增強了賺錢意識,雖然他那時并沒有錢去投資股票。
球童生涯并未妨礙彼得·林奇的學業(yè),他讀完了中學,而且順利考入波士頓學院。即使在波士頓學院學習期間,林奇也未放棄兼職球童的工作,他還因此獲得了費朗西斯·維梅特球童獎學金。
由于日后的職業(yè)目標十分明確,林奇在大學學習期間便有目的地專門研究與股票投資有關的學科。除了必修課外,他沒有選修更多的有關自然科學、數(shù)學和財會等課程,而是重點地專修社會科學,如歷史學、心理學、政治學。此外,他還學習了玄學、認識論。邏輯、宗教和古希臘哲學。因為在林奇看來,股票投資是一門藝術,而不是一門科學,歷史和哲學在投資決策時顯然比統(tǒng)計學和數(shù)學更有用。
當球童的小費似乎還相當可觀,林奇不但靠球童掙的錢和獎學金支付學費,而且在他進波士頓學院的第二年有了一筆不小的積蓄。他決定用這筆積蓄進行股票投資。他從積蓄中拿出1250美元投資于飛虎航空公司的股票,當時他買入的價格是每股10美元。后來,這種股票因太平洋沿岸國家空中運輸?shù)陌l(fā)展而暴升。隨著這種股票的不斷上漲,林奇一點一點地拋出手中的股票來收回資金,靠著這筆資金,他不僅讀完了大學,而且念完了研究生。
第一次股票投資的成功堅定了林奇的投資信心。他堅信在股票市場大的聚財機會是存在的,只要抓住它,就會有更多的機會隨后出現(xiàn)。
彼得·林奇在波士頓學院攻讀研究生時,利用暑假期間,在富達公司找到一份夏季工作。富達公司在美國發(fā)行共同基金的工作做得非常出色,它猶如各投資公司中的圣殿。能在這樣的公司實習,對于彼得·林奇來說,無異是一種非常難得的機會。
在富達公司,林奇被分派作企業(yè)調研和撰寫報告的工作,負責對全國造紙業(yè)和出版業(yè)公司的真實情況進行實地調查分析。這份工作不僅使林奇打破了對股票分析行業(yè)的神秘感,而且使他對課堂中所學的關于股票市場的理論產生懷疑。他覺得大學教科書上的有效市場假設和隨機運轉假設是相矛盾的,根本無法幫助人們獲得投資上的成功。林苛認為在大學教授數(shù)量分析和隨機運行理論的教授們遠不如富達公司的同事們干得好。如果要在理論與實踐之間作出選擇,他更愿意當一名實踐家。這種信念促使了林奇后來特別注重實際調研的作用。
林奇獲得MBA證書后,在軍隊里度過了規(guī)定的兩年,他被派往韓國服役。由于漢城當時沒有證券交易所,在此期間華爾街發(fā)生的擠兌使他在緬因糖業(yè)公司股票上的投資遭到了損失,這使他得到兩個教訓:一是當人不在國內時不要買賣股票,以免損失錢財;二是不要購買那種要依賴于類似緬因州農民的那種四平八穩(wěn)的公司股票。
1969年林奇退伍之后,富達公司給他提供了一份永久性的工作。起初是金屬商品分析師,干了幾年的分析工作之后,1974年,林奇升任富達公司的研究主管。當時公司正陸續(xù)擴展化學、包裝。鋼鐵、鋁業(yè)以及紡織等部門的業(yè)務,這個工作為他深入了解證券業(yè)務提供了良好的機會。他除了不斷走訪公司,收集情報,篩選最有前途的投資領域之外,還一次又一次地將判斷與實際結果相驗證。這一切為他以后馳騁投資領域積累了豐富而寶貴的經驗。
在富達公司作為永久性雇員干了8年之后,林奇于1977年被任命為富達旗下的麥哲倫基金的主管。雖然林奇在接管麥哲倫基金時,資金僅有2200萬美元,其業(yè)務也僅局限于幾家較大的證券公司中,但這至少可以讓林奇按照自己的投資理念去施展自己的投資才華。
林奇是一個工作狂,每天的工作時間長達12個小時,對其所做的一切顯示出一種著了魔的狂熱。也許在投資界沒有人比他工作更努力,也沒有人比他閱覽所及的范圍更廣。他每天要閱讀幾英尺厚的文件,他每年要旅行16萬公里去各地進行實地考察,此外,每年他還要與500多家公司的經理進行交談,在不進行閱讀和訪問時,他則會幾小時幾十小時的打電話。
林奇的投資一般采用的是一種以價值為出發(fā)點而進行比較的方法,但林奇從不將自己局限于任何一種股票,小公司股票、高股息股票、成長股,只要股價合理他都可能買。通常,他認為某一種股票在其價格收益乘數(shù)是公司增長率的一半時,會是一個好的購進時機,而價格收益乘數(shù)為公司增長率的二倍時買進則可能是一個極差的投資。因此,一般來說,林奇喜歡低價格收益乘數(shù)的那些股票。
林奇不停地尋找投資機會,他不斷地奔波于各家公司,目的就是要根據(jù)有關的信息找出“明顯的贏家”。當然,林奇和大多數(shù)的投資者不同,否則他們也能做出和林奇一樣的業(yè)績了。首先,林奇對資料有足夠充分的理解,從而能夠快速敏捷地行動,用不著費工夫去得到并不是必需的資料,這足以保證在多數(shù)時候他是正確的。
林奇有兩個分析員助手,一個專門收集華爾街的信息及出席各種會議,另一個專門打電話及走訪公司。林奇每天要處理上千條信息,在這些信息中有些是無意中偶然得到的,而有些信息則是林奇精心收集而來的。林哀獲得投資信息的渠道有很多:首先是從經紀人那里獲得。林奇大約要聽取200個經紀人的意見,通常一天他要接見十個經紀人的電話。一般情況下林奇不親自接電話,他根據(jù)經紀人在其助手處留下的簡潔信息,只選擇跟主題密切相關的回電話。其次,他所造訪的公司也是他最可靠的信息來源。林奇走訪公司,每月40家到50家,他通常要對這些公司總裁進行歸類,因為公司總裁所謀求的是按照機構股東的旨意來辦事,他們所披露的信息有的言過其實,有的謹小慎微,有的誠信可靠,職業(yè)投資者應了解他們的類型,懂得如何解釋其所聽到的信息。當然,要想快速地了解多家公司的信息,最有效的方法還是參加由當?shù)氐慕浖o人組織的地區(qū)性公司會議。在這種場合,數(shù)十家公司將派出他們最優(yōu)秀的人才,盡可能用最精煉、最富有信息的方式介紹他們公司的情況,還有專門解答問題的時間。另外,林奇還特別重視從同行處獲得有價值的信息。所有比較成功的投資家們都有松散或正式的聯(lián)盟,大家可以通過聯(lián)盟交換思想獲得教益。當然你不會把眼下你要購買的股票告訴他們,但你跟他們進行了廣泛的交流。不難理解,這些經過選擇的少數(shù)同行,每個人后面都有數(shù)百人的經紀人為其提供資訊服務,可以說是處于這"智力食物鏈"的頂端,他們當然是比經紀人更豐富的信息源。林奇認為這是他有價值想法的最好來源。
許多非職業(yè)的投資者把自己想像成福爾摩斯那樣,待在他們的俱樂部里,不允許任何人進來交談,而是通過閱讀和思考來破案。這些投資者認為只要他們坐在載有電視屏幕和事件記錄的桌旁,做充分的工作,然后“‘美元就會滾滾而來”!其實事情并未如想像般簡單。那些做法僅僅是專業(yè)人員的起點,現(xiàn)在他也許正是那些非專業(yè)人員的買主或賣主。所以,在林奇看來,優(yōu)秀的投資者更善于利用他所能得到的每樣工具,而最關鍵的一樣就是獲取第一手資料。
林奇在實踐中并不像大多數(shù)投資者一樣,將投資局限在有限的領域內,他涉足任何領域的任何股票。當他發(fā)現(xiàn)市場良機時,他不一定作深入的調整和進行過多的分析,就毫不遲疑地采取行動。當然,這既需要天生的本領,又需要有在這方面長期研究基礎之上的確切的判斷。如果某項政策或某一趨勢對某~行業(yè)有利,林奇通常不是只買最好的~家公司股票,而是買一批能從中受益的公司股票,也許幾家,也許十幾家,然后再進行調查研究,篩選最佳公司保留下來,把其余的賣掉。
林奇不作徹底的分析就購買股票的做法是為了避免錯過投資良機。例如當日本汽車打人美國市場后,美國三大汽車公司的股票大跌,林奇未作詳盡的研究即大量購買這三家公司的股票,等到股價上漲后又悄悄賣掉。如果林奇因期望發(fā)生某種事情而購進股票,但事情卻并未如期望發(fā)生,那么他就會立即把這些股票賣出去。華爾街對這種思想表述為:‘股資是沒有結果的投機!蹦慊谀撤N期望而有了某種想法,但你錯了,那么現(xiàn)在你沒有任何理由繼續(xù)擁有該股票,應當迅速地把它賣出去。有人通常傾向于認為無論如何也得繼續(xù)干下去,讓有價證券承受可怕的風險,要不就是在一些明顯不同的低價部分擴充業(yè)務,然而這樣一來,他就很容易因無知而犯錯誤。而林奇常!Q鄣墓Ψ蚓蛯⑦@些股票賣出去了,因為“你不會被不屬于你的東西的價格上漲所傷害,而你真正擁有的東西才會毀滅你”。
|